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让研学旅行异化为赚钱的“生意”和渲染焦虑的工具|人民微评

刘俐宏 人民教育 2023-08-28


民小编说

作为行走的课堂,研学旅行通过寓学于行、寓学于游,兼具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假期的选择。然而,名校研学变成校门合影、沙漠探险引发中暑、博物馆参观后一问三不知……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研学活动内容安排随意,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我们该如何认识研学旅行?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研学旅行的期待和需求?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今年暑假,要说最受孩子和家长追捧的假期项目,研学旅行必是其中之一。参观科技馆、美术馆,探索科技奥秘和艺术魅力;走访清华北大等大学校园,感受顶尖学府的文化气息;深入乡野村庄,享受自然野趣,学习生活技能……然而,研学旅行火爆的背后,游大于学甚至游而不学、研学产品体验差、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师资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专业性、规范性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研学旅行成为一种热潮,是大众对于素质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把孩子的假期局限在各种补习班上,而是希望孩子以“在路上”的方式,在与生活、社会、自然资源的接触中,在心中种下求知、好奇和创造的种子,获得比学校教育更多样、生动和有趣的学习体验。因此,一方面要看到,研学旅行被关注、有热度,是一件极好的事,预示着我们的假期教育正在回归本真;但另一方面,也更需要我们对研学旅行的发展把好脉、掌好舵,绝不允许其偏离教育初心的轨道,异化为重游轻学、只为赚钱的旅行生意,更不允许其异化为引发教育攀比、渲染教育焦虑的工具。


研学旅行,将“研”“学”二字置于旅行之前,其本质属性是教育,目的在育人,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磨砺意志、涵养情怀等。研学旅行的价值体现在回归教育的本真,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教育要回归本真,那就要回归学生的完整生活,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间既有个性呈现,也相互交融。因此,当前研学旅行想要摆脱低质低效的粗放式发展,转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就需要找准着力点,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研学旅行的期待和需求。


首先,学校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应做好校内教育的延伸拓展,发挥专业引领。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研学旅行的主题倾向、课程设计,以及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项目活动等,学校完全可以在方向上把好关,在内容上作优化,发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专业性,避免只游不学。时时、处处都可以是教育场,这种“旅游+教育”的新颖模式,对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探索注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学校要把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各类课程的延伸,促进学生在多场域的学习践行和理解吸收。


其次,社会机构为主体的研学旅行要加强过程监管,坚守教育属性。当前,研学旅行热呈现出不少社会问题与乱象,其原因在于相关发展模式及体系构建都不太成熟和健全。基于此,研学旅行行业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就要结合行业实际,建立起相关标准,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对标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促进产品多元化、项目品质化、资质专业化、对象个性化、运营规范化,保证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机构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性监管,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尤其杜绝“价高质低”的“杀猪盘”问题。


活动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产品,其开发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规范,产品质量是否优秀,从根本上决定着研学旅行的实际体验和效果。因此,研学服务机构应着力于活动课程的研发和设计,结合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及目标受众群体,追求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因地制宜推出有竞争力的课程产品。对家长反映较多的研学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些地方也探索出了管理机制,如建立健全公开遴选、家委会监督等机制,促进研学机构良性竞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研学旅行服务。


再者,家庭自主性的研学旅行作为机能补充,要充分考虑孩子自身需求。在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融合的基础上,家庭自主性的研学旅行可作为温馨亲子时光与家庭教育升级的重要载体。在研学项目的选择上,家长可根据学校教育的引领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研学项目,可以是系统性研学内容之外的补充,也可以对研学内容进行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尝试。要注意的是,家长切不可被“标配思维”等相关营销所裹挟,更不可抱着“别人有,我家孩子也得有”的攀比心态,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成长的具体情况、孩子自身的兴趣需求进行选择,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当然,社会最好也为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提供更多公益性场所,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对学校、校外机构研学活动的依赖,多一些个性化的自主研学活动的选择。


最后,安全是研学旅行的生命线。研学旅行必须厘清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委托企业、家长、保险公司等各方责任,同时强化研学旅行安全教育,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等应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有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游学悟道,今有各式研学旅行实现教育的跨界式发展。一个行业的兴起、发展、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呵护、扶持、监督和等待。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等行业跨界融合的新形态,既要守心,又要创形,至于成效,受众最有发言权。希望研学旅行能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给孩子们一个“边游边学”的研学之旅,让孩子们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暑假!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征  稿


人民教育微信“人民微评”栏目持续征稿中。欢迎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你,就关涉教育的时事热点、群众关心关切的焦点问题、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顽瘴痼疾,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我们期待有温度、接地气的作品!


投稿邮箱:rmjywx@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人民微评投稿”,稿件即正文,不用附件。字数1500字左右。来稿要求原创、首发,谢绝抄袭和一文多发。


文章作者|刘俐宏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老师,您对孩子暑期研学旅行有什么建议?|每周一问
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做好这四点,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 支招
诗词魅力遇上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到底“火”在哪里?| 荐读
提前学习下学期的课程内容,是假期里的“必需品”吗?| 荐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